掼蛋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掼蛋文化

掼蛋的“成长故事”(转载)

      掼蛋的“成长故事”
      她,让一家公司五年成长3000倍,缔造淮安商业史上头号“成长奇迹”;她,让淮安世俗文化第一次“全面侵入”苏中、苏南,并领休闲娱乐之风;她,不仅让普通百姓欲罢不能,更让城市白领依依难舍;她就是“掼蛋”。淮安人都熟悉的“掼蛋”。
      但就是这样风靡的“掼蛋”,却很少有人真正知悉她的起源与发展,百度搜索页的显示也仅有“掼蛋,起源于江苏淮安”。那么“掼蛋”究竟从哪里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掼蛋”之名出自何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掼蛋出生地”——楚州区南闸镇。以期通过实地的采访调查,探寻掼蛋的“成长故事”。
  
  本报记者 张文辉 刘权 摄影报道
  
  “出生”在何处?“名字”哪里来?“年纪”有多大?记者带你探寻—— 
  上世纪60年代:孕育
  掼蛋最初分为“东西两路”    
  12月3日上午9点半,记者风尘仆仆来到了“掼蛋”的起源地——楚州区南闸镇。率先探究“掼蛋”文化起源的南闸镇文化站金矿副站长和南闸镇的几位年纪较大的居民已等在镇政府门口。走进镇会议室,金矿首先谈起了他所知悉的“掼蛋”起源。
  金矿说,网络上现在流传的掼蛋起源,对于掼蛋产生的时间基本没有描述。而且,将掼蛋描述成“由地方的扑克牌局 “跑的快”和“80分”发展演化而来”。其实,这些表述有不准确的地方。因为在南闸,掼蛋的产生和“80分”基本是同步。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掼蛋的雏形就已经在南闸地区出现。当时在南闸“80分”却并不普及。所以说掼蛋是由“80分”发展演化而来的并不准确。不过掼蛋却是吸收了同为“80分”源头的“升级”打法。掼蛋基本与“80分”产生于同一时期。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分化。最终掼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打法规则。
  “那么掼蛋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记者探询道。金矿说,在南闸,最早的掼蛋打法分为东路和西路。东路以当时南闸的乡村民办教师为主,西路则以南闸当时的公社干部为主。“两路”虽然来源不同,但是在打法上差别并不大。
  其中,东路以当时曾到北京搞串联的部分乡村民办教师为主,在1966年左右,南闸的部分民办教师在大串联的过程中,在火车上,他们向外地的同车战友学会了当时被称为“打对门”或“升级”的扑克玩法。1968年左右,他们将这一玩法带回了南闸。不过,当时因为物资短缺,想弄到两幅扑克都非常困难。所以,最初玩的人多集中在学校的民办教师之间。而且,当时的打法与后来成型的掼蛋打法,也有不小的区别。例如,在当时的红色年代里,有些牌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如红桃五被称为“红五星”、红桃四被称为“新四军”、红桃八被称为“八路军”。其中,“红五星”大过大王、小王,大过大王、小王大过“八路军”,“八路军”大过“新四军”,“新四军”又大过其它牌型。
  “那么西路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记者追问道。这时,在1968年曾任南闸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退休干部孙兆成接过了话题。他说,西路当时主要是公社干部在打。其打法源头主要是来自当时镇上的两个人。一个是当时的供销社主任樊越荣、一个是当时镇信用社外勤干事耿志昌。樊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到外地联系业务,采购商品,并常驻上海一带。耿也常在上海联系工作。而耿的一位叔叔在上海火车站工作。所以,樊耿二人常一起在上海。因为日常娱乐比较少。刚开始两人只会打麻将。后来,耿叔叔家的堂兄妹开始教他们打牌,慢慢接触、学习后,他们学会了当时叫“打对门”的这种扑克玩法。后来,二人回到南闸,就把这种玩法教给了当时与其年龄相仿的其他公社领导。于是,西路打法也就发展起来了。到了70年代初,东西路就经常在一起打牌切磋了。当时,诸如四王火(南闸地区称核武炸)、炸弹、逢任配等就已经在打牌过程中被使用。
  上世纪70年代初:成型
  打法成型名字未定
  “1972年左右就基本定型了”,金矿和孙兆成一致认为,经过“南北合流”,掼蛋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在上世纪70年代初诞生了!
  孙兆成回忆说,对“红五星”、“新四军”、“八路军”以及上海两副牌玩法进行整合、升级后,一种新的掼蛋纸牌游戏逐渐取代了它的前辈们,成为当时主流的扑克牌游戏。“刚开始,主要还是在干部和教师中玩,我们公社里也就七八个人会”,孙兆成回忆说,由于上世纪70年代初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民、渔民都要按要求上工或参加集体活动,没有多少闲余时间去打牌。另外,他也告诉记者,当时扑克牌也是稀罕物,很多农民、渔民甚至没有见过扑克牌。
  但70年代中后期,由于玩法入门简单,又变化无穷,充满了趣味性、技巧性,掼蛋在南闸慢慢传播开来。目前在市自来水公司工作,中学时代曾在南闸镇中学读书的卞恒亮还依稀记得:“1975年,掼蛋在南闸的不少公社中开始流行起来了”,孙兆成回忆说,由于工作关系,他渐渐发现南闸周围的白马湖、林集以及一河之隔的宝应三阳镇等乡镇的干部群众也相继玩起了掼蛋。他斩钉截铁地说,“南闸肯定是掼蛋的发源地”。
  随后,孙兆成向记者介绍了当时“统一“后掼蛋规则和玩法:他说,一个数字的牌有四张就形成了炸弹,炸弹最大为核武炸,就是两床牌中四个天地王被一个人同时摸到,其次是八张A加两张红牌王,也就是在升级中牌点红桃。那两张叫逢牌配,除天地不好搭配以外都可以插牌,包括同花,以调节活跃牌点,以前存在的同色三连对被取消。
  对于胜负的规定,以最先脱手为上,最后脱手为败。对门为合作伙伴。与现在普遍流行的掼蛋规则不同的是,当时没有钢板(即两个的连续三张牌)的出牌。而且在过关上也分为软过关和硬过关。软过关即打A的一方只要其中一人打头游就算过关;而硬过关则还要求让对方至少有 一人是下游。当然如今的升4级、对家接风这样的玩法,当时更是没有。
  另外,金矿告诉记者,当时掼蛋的打法定型,也因为里面有“炸弹”,南闸人就称之为“guandan”,但没有成文的名与之对应。所以,当时掼蛋有叫法没名字。
  上世纪80年:兴起
  南闸掀起“掼蛋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即“交够国家的(农业税),留足集体的(各级提留),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南闸人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每天不再“磨洋工”,生产效率也提高了,闲余时间的增多为掼蛋的兴起提供条件。这样,打掼蛋不再是少数人的休闲娱乐方式。
  “会,怎么不会?我中学时就开始打掼蛋了”,12月3日,在一辆楚州开往南闸的客车上,记者询问司机谁否会打掼蛋,这位39岁的南闸人回答说。得知记者是来探访掼蛋发源的,便滔滔不绝地说起在他年少时,掼蛋在南闸是多么流行,大人小孩都会玩这种扑克牌。当年在南闸读高中的卞恒亮,也回忆起80年代的“掼蛋岁月”。那时,在一个个生产队,村民经常会在傍晚拖出七八张桌在摆到空地上,一番鏖战后,输家要买几斤肉或几斤鱼给乡亲们吃。但由于输赢参半,掼蛋成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的村民聚餐的最好理由。
  现年47岁南闸镇渔民村主任卞金华告诉记者,他们村是1969年定居南闸的。记者的到访,让他唤起了儿时的记忆。他说,70年代开始渔民中间就开始流行打掼蛋。因为渔民基本上是在早上和晚上捕鱼、喂鱼,从上午10点钟到下午4点钟,都是他们的休息时间,于是“比船而居”的渔民们就经常凑在一起打掼蛋,既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又能消磨时间。由于当时南闸渔民打掼蛋的风气很盛,因此不少人误认为发明掼蛋、最早打掼蛋的就是渔民。
  56岁的周志清是南闸人公认的掼蛋高手,他告诉记者,他是1976年开始打掼蛋的。当时20多岁的他,在打掼蛋过程中,感受到掼蛋游戏的变化万端,像他一样争强好胜的年轻人还研究起了打掼蛋的技巧。凭着不错的记忆力和经验,周志清成了南闸掼蛋的“常胜名将”。孙兆成上世纪80年代调往林集镇任职时也发现,包括林集在内的淮安县(现楚州区),很多人都在玩掼蛋。
  掼蛋经过数十年的变迁,玩家不断对其进行优化改良,如今社会上流行的打法与掼蛋出现之初,已经历3次较大变化。(主体部分为当下流行的掼蛋打法,阴影部分表示早期打法)牌型(两副牌)
  □ 四王(四张鬼),是最大的牌,什么牌都可以炸。
  □ 炸弹: 八张同数值牌
  七张同数值牌
  六张同数值牌
  五张同数值牌
  四张同数值牌
  注:主牌有两张红桃,俗称逢人配(除鬼外可配任何牌),如2张红桃主牌和八张一起,可变为10张的炸弹。
  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三连同花对介乎七张炸弹     与六张炸弹之间
  □ 同花顺:同花的五张牌,最大的为同花10-J-Q-K-A,最小的为A-2-3-4-5。
  □ 顺子:五张连续单牌,不可超过五张(如:A-2-3-4-5或10-J-Q-K-A)。不包括双王,不分花色。
  □ 三连对:三对的连续对牌,不可超过3对(如:334455、778899,最大的是QQKKAA,最小的是AA2233)。不包括双王,不分花色。
  □ 钢板(三顺):二个连续三张牌,不可超过2个(如:333444、444555)。
  2002年之前,南闸地区流行的掼蛋中还没有“钢板”这一牌 
  □ 单牌(一手牌):单个牌。
  □ 对牌(一手牌):数值相同的两张牌。
  □ 三张牌:数值相同的三张牌(如三个10)。
  □ 三带两:数值相同的三张牌加一对牌。例如: 333+44
  
  牌型的大小
  □ 四王是最大的牌>六张和六张以上炸弹>同花顺>五张炸弹>四张炸弹>其它牌型,对一般牌型而言,只有当牌型相同和总张数相同的牌,才可比较大小。其中像三带二、三顺等组合牌型,只要比较其牌数最多牌值就行。只有比当前出的牌(场牌)大的牌才能出。
  
  特殊规则和名称:
  从2打到A,以打10为例
  逢人配(任意组合):以打10为例,主牌红桃10为逢人配,2,3,4,6,差一张5,此时红桃10可代替5,组成2,3,4,5,6的顺子,当然也可以任意组合成除大王、小王外的任意牌型。
  双下:对家两人为最后两名;
  末游:就是最后一名。
  头家:第一名。
  
  牌的大小顺序:
  以打10为例
  牌从大至小依次为:大王,小王,10,A,K,Q,J,9,8,7,6,5,4,3,2。如果是三带二,以三个大小作为比较。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南闸地区早期流行的掼蛋中,单牌大小依次为:“红五星”(红桃5)>大王>小王>“八路军”(红桃8)>“新四军”(红桃4)>10,A,K,Q,J,9,8,7,6,5,4,3,2。
  
  亮牌规则(对家):
  第一轮,抽随机牌,抽中者先出牌。
  其它轮次发牌根据结果定出牌:
  如果是双下
  两个输方要向两个头游(赢家)分主次进贡一张(除主牌红桃外的)最大的牌,赢家分别还一张任意牌,最末家可先发牌,但如果每人各有一张大王或者一人有两张大王,可抗贡,但赢家先发牌。
  如果是单下
  末家向赢家进贡一张(除主牌红桃外的)最大的牌,赢家还一张任意牌,末家可先发牌,但如果有两张大王,可抗贡,但赢家先发牌。
  接风规则:对家接风
  从掼蛋出现直至2009年,接风方式都为下家接风,如今是下家接风和对家接风并存。
  升级规则:
  最先出牌结束者为赢家(头游),最后一个出牌结束的是末游。
  如果是双下,赢家升4级(原掼蛋规则3级)。
  如果对手有一家是末游,赢家升2级;
  如果赢家自己对门是末游,赢家升1级;
  如果打到A,必须对家双下才可以最终赢得本局。
  歧义的统一:
  如果单方3次头游,4次头游,以上类推;均不再多升级
  如果单方3次末游,4次末游,以上类推;均不再多降级
  
  过关规则:对家双下
  早期的掼蛋过关分为软过关和硬过关。软过关:打A的一方只要其中一人打头游就算过关;而硬过关则还要求让对方至少有一人是下游。
  
  上世纪90年代:沉寂
  孙兆成指着他上世纪70年代经常打掼蛋的地点——原南闸人民公社革委会老屋
  这样蓬勃发展的掼蛋游戏,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2年竟陷入沉寂,掼蛋爱好者大幅缩水,连发明掼蛋的南闸人都几乎将其抛弃,这是为什么呢?
  记者在南闸采访时,听到所有的采访对象都异口同声地称,上世纪90年代80分和麻将取代了掼蛋。对此,孙兆成分析有3种因素,让掼蛋在南闸和其它地区开始没落。一是因为,整个80年代,掼蛋的打法基本没有任何变化,原有的一些魅力让老玩家提不起兴趣,也不能吸引新玩家;第二,上世纪90年以来,另一种纸牌玩法——80分开始流行,这种新游戏提供给人们新的刺激;第三,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原本打掼蛋的妇女渐渐喜欢上了更具刺激性的麻将。
  卞金华也认为,掼蛋升级太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快的心理。因而上世纪90年代,南闸的渔民在掼蛋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名为“小火一喷”的新玩法。“红桃A逢人配,其它打法和掼蛋一样,不升级,一局定胜负”,卞金华介绍说,由于渔民的掼蛋基础较好,“小火一喷”以其快速的特点,很快流行起来。在南闸,曾经的掼蛋高手周志清,也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打掼蛋,他也不得不“改行”去打80分和麻将了。
  迈入21世纪,风行中国多年的“80分”打法,经过各地的不断发展演绎,出现多种不同的打法。在淮安,这一打法被演绎为“南巡”。这一玩法的背后,使得“八十分”的变化减少,玩家在牌中寻找不到新的乐趣。于是,从2002年至2004年左右,在淮安打“80分”的人较之以往减少了。与此同时,在掼蛋的老家——楚州南闸镇,沉寂多时的掼蛋,又逐渐开始变得热起来,而且很快波及到楚州区域以及淮安市区。
  在2005年左右,在淮安已经零星出现大家聚在一起,不打“80分”而改打掼蛋的现象。不过,这一时期的掼蛋,在市区仍然是以手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而且大家只是知道这种扑克打法叫“guandan”,从楚州传过来的,至于这两个字怎么写,却并没有人考证。
  这种情况直到2005年,几个年轻人一次“无心插柳”的发明,让掼蛋在自己30多岁时才真正有了自己的“手写名”。这几个年轻人就是如今淮安掼蛋网的创始人。据掼蛋网的负责人陈碧晖告诉记者,2000年,她和几个朋友成立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负责淮安网的论坛建设。2005年,一次打掼蛋之后,她突然有了一种想法,为什么不把这款游戏搬到网上去呢?这样就可以让论坛上会员们有一个交流的工具。她和另外两位同事一说,立刻得到赞同。于是,淮安网的三个年轻人着手开发掼蛋小游戏,而因为当时对这款小游戏的定位仅是会员间的交流工具,所以投入也不大,只有1万多元。
  至于为什么会取名“掼蛋”二字呢?陈碧晖告诉记者,其实,这还是要从她们当初做的网站说起,因为当初淮安网是做论坛起家。进入论坛的注册会员根据其发帖量、回帖量以及登录次数等。又将会员分为笨蛋、坏蛋、鸡蛋、活珠、毛蛋、铁蛋、银蛋、金蛋等。既然掼蛋游戏是为了配合论坛交流使用,为了更好的兼容论坛会员的级别。就将楚州俚语中的“guandan”取名为“掼蛋”二字。其中这个“蛋”就是为了和论坛风格保持一致。而非楚州掼蛋中“炸弹”的“弹”字。
  不过,随后掼蛋网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了几个年轻人的预料。从上线测试开始,注册人数便保持急剧上升。到了今年淮安掼蛋网的注册用户已近300万人,用户遍及省内外,甚至还有海外注册用户,而平均每天的在线游戏人数则达到了1.4万人。公司的评估值也暴涨了近3000倍,达到了3000万元左右。创造了淮安商业史上的“成长奇迹”。
  与掼蛋网同步发展的是,掼蛋在淮安以及省内的风行,省会南京和苏北、苏中、苏南都出现了一批忠实的“掼蛋粉丝”。一句“饭前不掼蛋、等于没吃饭”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2008年2月,淮安掼蛋协会成立,以李元庆为首的一群来自市棋牌协会的“掼蛋高手”,开始了打造淮安掼蛋的专业化之路。协会成立后,不仅组织了多次大型掼蛋比赛,而且目前正在着手制定统一的掼蛋规则。